我國有機水稻種植面積達33.2萬公頃 將進入全新發展模式
據最新年度《中國有機產品認證與有機產業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近年來我國有機產品種植不斷擴大,有機谷物類生產面積和生產產量分別為96.8萬公頃和582.6萬公頃,其中至2018年全國有機水稻種植面積為33.2萬公頃。我國有機稻米產業總量不僅在有機谷物產品中達國內領先,也是亞洲及世界第一。
原農業部有機水稻標準研編與應用項目首席專家、中國水稻研究所金連登研究員接受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采訪時表示:近年來中國水稻發展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隨著我國現代農業發展進入新時代,有機水稻產業也將開始進入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新的發展模式,即:有機水稻生產技術的集成應用提升及可持續發展保障。
據金連登研究員介紹,我國有機水稻種植主要分布在全國6大稻區、28個省份,種植面積達到33.2萬公頃;有機稻谷總量已達200萬噸左右、有機大米在80一120萬噸、有機米制食品達10萬噸左右。但在整個水稻產業中的比重還非常小,約占1.1%。有近70%有機水稻種植集中在北方稻區,主要包括東三省、內蒙古、寧夏等省份,而南方由于氣溫、病蟲害等產區條件限制,種植面積不及北方。黑龍江的大型有機粳稻生產基地面積單個可達5至6萬畝,而南方稻區的秈稻米一般為一千到兩千畝左右。我國大部分有機水稻為單季稻,但廣東、廣西、江西、四川等地也有少量雙季有機稻種植。
新時代有機稻米發展應與”農業供給側改革”和“高質量發展”對接,需多方位協同發展。金連登指出,中國有機稻米產業的發展應以提升系統標準化的程度與幅度為標準,以降低生產風險為目標的技術保障,以食用安全并優化食用品質為前提,同時應對接生產實際和市場需求,加強國內外交流合作與互學互鑒,強化生產實體、科技機構、認證機構協同合作與發展。
“有機水稻的發展特征應與中國現代農業的發展原則和國際有機農業發展原則相一致,” 金連登認為,國際有機農業發展以生態、健康、公平和關愛為核心,中國現代農業發展以綠色、生態、安全、共享為基礎,而有機水稻發展應結合兩者共有的原則,實現生態優先、安全優質、農耕技術與現代科技兼容、生產主體多元,并樹立保障品種、品質、品味、品牌等”四品一體”相融合產業發展的理念及結合高質量發展趨勢。
金連登談到,在生產中,應針對因地制宜實際,配合使用適用標準要求的肥料與藥劑,并在有機水稻生產的土壤培肥、施肥,如綠肥、稻草粉碎還田,以及微生物菌肥、菌劑,農家堆肥等;以及有機水稻病蟲草防治強化技術應用與嚴密管理,并提升各種適合的”種養結合”技術應用方式。
金連登認為,食用安全是我國現代有機水稻生產的本質特征、突出品質是有機大米市場消費的選擇趨向。為此,我國有機稻米產業界應立足保障食品安全為基礎、突出品質提升為目標,對接標準化生產和規范化認證,強化技術集成研發與應用,全力保障生產誠信與證后監管、完善食品安全追溯管理體系。有機水稻產業將會不斷走“保安全、提品質、降成本、育人才、增效益”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 上一篇:吃有機食品成為越來越多河南人的選擇 [2019-10-08]
- 下一篇:江西有機產品認證示范區”創建工作即將啟動 [2019-09-29]